早稻种植应该注意的10个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25-02-07
浏览次数:57
1.品种选择
为保障早稻商品粮销路好,宜选择适于米粉加工的圆粒早稻品种;为好搭配晚稻生产,一般应选择早稻早中熟品种;另外还要注意优先选择丰产性好、耐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稻瘟病抗性达3~5级的水稻品种。
2.播期安排
早稻机插或抛秧以3月15日前后播种为宜。因为经过30天左右的秧龄,可以在4月10日前后的规律性寒流后移栽入大田,既尽可能地早播,又避过了倒春寒影响。直播早稻则要在4月10日前后,抢冷尾暖头播种。
3.浸种催芽
浸种前1周晒种,使种子含水量均匀一致。浸种时,用种子量1.3倍的1000倍液咪鲜胺消毒液浸种10~12小时,露6~8小时;再用清水浸8小时左右,再露6~8小时;再浸8小时,至米芯无白、种子全部亮胸时,将种子在50℃温水中浸泡10~15分钟。预热后,置于能升温的密闭房间或温棚内保温保湿。种子破胸时温度如果超过40℃,要及时内外翻拌,防止“烧苞”。种子破胸80%~85%时,将种子摊开。待种子芽长2毫米、根长半粒谷时,薄摊于室温地面,练芽待播。
4.育秧技术
工厂化大棚育秧是将吸足水的亮胸种子用播种机播入育秧盘。秧盘底土泥与基质比例为7∶3,盖土泥与基质的比例为3∶7,混拌时加入0.1%的乙蒜素消毒。播后将盘泥湿透,置入33~38℃的温室催芽至竖针,然后摆放于育秧大棚培育。大田拱膜育秧时,可选择冷尾暖头天气,将吸足水的亮胸种子播于秧厢内。播后塌谷、覆盖,喷施咪鲜胺等药剂消毒后盖膜。利用晴天膜内35~40℃的温度,促使出苗整齐。这一方法省去早稻以及再生稻浸种的高温催芽环节,没有“烧苞”风险,出苗整齐一致,各位种植大户可以尝试一下。
5.保用种量
集中育秧的常规稻品种每亩用种5~6公斤,杂交稻品种每亩用种3~3.5公斤;直播的常规稻每亩用种7~8公斤,杂交稻每亩用种3.5~4公斤。
6.施肥方案
实行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后期控制氮肥施用的施肥原则。对冷浸田、僵苗田增施锌肥,巧施氨基酸水溶肥、磷酸二氢钾、芸苔素等叶面肥。推荐试用复合微生物菌肥,一次性每亩底施40公斤,生产过程中可不再追肥。
7.秧田管理
大田拱膜育秧,秧田1.9米开厢,厢面宽1.6米,两个盘横摆1.2米,两个压边各15厘米,竹拱距盘留5厘米,防止边秧冻伤或烫伤;竖针期膜内温度可以达到40℃,出叶后要控制在38℃以下,晴天温度过高要注意敞头,垅长超过10米,要在中间挑起一个口子;二叶后夜间敞头练苗,逐步揭半膜、揭全膜。晴天揭膜时要有水,防止造成失水青枯。
8.科学管水
分蘖期浅水勤灌,提高土壤氧气含量和泥温,促进分蘖早发。插栽的苗数达每亩25万、直播的苗数达每亩30万时晒田控苗。晒至苗数下降、叶色褪淡、白根跑面时复水。孕穗期保持田间湿润。抽穗期保持水层(缺水受旱抽穗不整齐,延迟齐穗,导致推迟成熟)。灌浆期多灌跑马水,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也是机械收割的需要,因为长时间不脱水的田,收割时易陷机械)。收割前7天断水。
9.病虫防治
通过种子消毒,苗期、分蘖盛期、破口抽穗期施三环唑防稻瘟病;育秧时,盘泥中每亩加壮秧剂800克,秧厢盖膜前喷施咪鲜胺或吡唑醚菌酯消毒,防绵腐病、青枯病;不偏施氮肥,整田时捞浪渣清除菌核,防纹枯病;做好第一代二化螟防治(稻桩处理消灭越冬幼虫,杀虫灯、性诱剂灭蛾,稻田养鸭,辅以三龄前施药进行化学防治)。稻飞虱要在破口抽穗期,用三氟苯嘧啶预防性施药。稻纵卷叶螟要抓住束叶期施药防治,打早打小。
10.适时抢收
为防止晚稻超秧龄,争取全年高产,早稻宜在成熟度80%~85%时收割,晚稻宜搭配中熟类型的优质稻品种。
为保障早稻商品粮销路好,宜选择适于米粉加工的圆粒早稻品种;为好搭配晚稻生产,一般应选择早稻早中熟品种;另外还要注意优先选择丰产性好、耐寒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稻瘟病抗性达3~5级的水稻品种。
2.播期安排
早稻机插或抛秧以3月15日前后播种为宜。因为经过30天左右的秧龄,可以在4月10日前后的规律性寒流后移栽入大田,既尽可能地早播,又避过了倒春寒影响。直播早稻则要在4月10日前后,抢冷尾暖头播种。
3.浸种催芽
浸种前1周晒种,使种子含水量均匀一致。浸种时,用种子量1.3倍的1000倍液咪鲜胺消毒液浸种10~12小时,露6~8小时;再用清水浸8小时左右,再露6~8小时;再浸8小时,至米芯无白、种子全部亮胸时,将种子在50℃温水中浸泡10~15分钟。预热后,置于能升温的密闭房间或温棚内保温保湿。种子破胸时温度如果超过40℃,要及时内外翻拌,防止“烧苞”。种子破胸80%~85%时,将种子摊开。待种子芽长2毫米、根长半粒谷时,薄摊于室温地面,练芽待播。
4.育秧技术
工厂化大棚育秧是将吸足水的亮胸种子用播种机播入育秧盘。秧盘底土泥与基质比例为7∶3,盖土泥与基质的比例为3∶7,混拌时加入0.1%的乙蒜素消毒。播后将盘泥湿透,置入33~38℃的温室催芽至竖针,然后摆放于育秧大棚培育。大田拱膜育秧时,可选择冷尾暖头天气,将吸足水的亮胸种子播于秧厢内。播后塌谷、覆盖,喷施咪鲜胺等药剂消毒后盖膜。利用晴天膜内35~40℃的温度,促使出苗整齐。这一方法省去早稻以及再生稻浸种的高温催芽环节,没有“烧苞”风险,出苗整齐一致,各位种植大户可以尝试一下。
5.保用种量
集中育秧的常规稻品种每亩用种5~6公斤,杂交稻品种每亩用种3~3.5公斤;直播的常规稻每亩用种7~8公斤,杂交稻每亩用种3.5~4公斤。
6.施肥方案
实行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后期控制氮肥施用的施肥原则。对冷浸田、僵苗田增施锌肥,巧施氨基酸水溶肥、磷酸二氢钾、芸苔素等叶面肥。推荐试用复合微生物菌肥,一次性每亩底施40公斤,生产过程中可不再追肥。
7.秧田管理
大田拱膜育秧,秧田1.9米开厢,厢面宽1.6米,两个盘横摆1.2米,两个压边各15厘米,竹拱距盘留5厘米,防止边秧冻伤或烫伤;竖针期膜内温度可以达到40℃,出叶后要控制在38℃以下,晴天温度过高要注意敞头,垅长超过10米,要在中间挑起一个口子;二叶后夜间敞头练苗,逐步揭半膜、揭全膜。晴天揭膜时要有水,防止造成失水青枯。
8.科学管水
分蘖期浅水勤灌,提高土壤氧气含量和泥温,促进分蘖早发。插栽的苗数达每亩25万、直播的苗数达每亩30万时晒田控苗。晒至苗数下降、叶色褪淡、白根跑面时复水。孕穗期保持田间湿润。抽穗期保持水层(缺水受旱抽穗不整齐,延迟齐穗,导致推迟成熟)。灌浆期多灌跑马水,干干湿湿保持根系活力(也是机械收割的需要,因为长时间不脱水的田,收割时易陷机械)。收割前7天断水。
9.病虫防治
通过种子消毒,苗期、分蘖盛期、破口抽穗期施三环唑防稻瘟病;育秧时,盘泥中每亩加壮秧剂800克,秧厢盖膜前喷施咪鲜胺或吡唑醚菌酯消毒,防绵腐病、青枯病;不偏施氮肥,整田时捞浪渣清除菌核,防纹枯病;做好第一代二化螟防治(稻桩处理消灭越冬幼虫,杀虫灯、性诱剂灭蛾,稻田养鸭,辅以三龄前施药进行化学防治)。稻飞虱要在破口抽穗期,用三氟苯嘧啶预防性施药。稻纵卷叶螟要抓住束叶期施药防治,打早打小。
10.适时抢收
为防止晚稻超秧龄,争取全年高产,早稻宜在成熟度80%~85%时收割,晚稻宜搭配中熟类型的优质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