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南方早稻生产及集中育秧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25-03-08
浏览次数:42
当前,南方早稻播种、育秧、移栽由南向北陆续展开。2月中下旬以来,江南大部、华南西部和北部等地持续阴雨5—6天。据气象部门预测,南方稻区大部春季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但冷空气过程将时有发生,华东南部、华中东南部、华南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5成,江南中西部、云南东部降水量偏多,早稻生产面临局部气温突变、干旱和湿渍害等风险。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水稻生产特点,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按照“精播良种、培育壮秧、适时移栽、防灾抗逆、调优群体、适期收获”原则,适时推进播种育秧进度,加强全生育期管理,为早稻丰收奠定基础。
1、优选良种,适时播种。
根据各地生态条件、移栽方式等,选择优质高产、广适抗逆、熟期适宜的早稻品种。播种前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防止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发生,确保芽齐芽壮。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要抓住“冷尾暖头”,避开阴雨天气抢时播种;长江中下游早稻力争在3月中下旬完成播种。有条件的地方提倡采用工厂化规模育秧方式,采用大(中)棚、薄膜覆盖等方式开展保温育秧。
2、科学调控,培育壮秧。
育秧期间如遇“倒春寒”天气,要注意保温设施完好,及时以水调温,保持田间温度,防止烂秧死苗。华南地区已播秧田要加强防寒工作,根据秧苗长势和种植茬口进行分类管理,促进秧苗健壮生长。未盖地膜的要及时补盖地膜,采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等科学排灌方式,调节秧田水热状况,有效防止出现烂种、烂秧。如遇持续高温天气(膜内温度≥32℃),要及时揭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如遇春季突然升温、膜内温度迅速升高接近35℃、秧苗出现叶片卷曲发黄等高温胁迫症状时,需及时通风降温。1叶1心期要适温保湿促壮苗,注意防止绵腐病、立枯病等发生。2叶1心期开始通风炼苗,施肥促蘖。炼苗时需逐步揭膜,坚持“两头开门,前后开窗,一边揭开,日揭夜盖,最后全揭”原则,通风时先灌水,防止生理失水造成死苗。移栽前3—5天打好“送嫁药”,选用合适药剂喷施,预防螟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未采用育秧专用基质的秧田可在移栽前3—5天根据秧苗生长情况,亩施4—5公斤尿素“送嫁肥”,施后加淋一次清水。长势偏弱的秧苗,要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生长。
3、分类指导,适时移栽。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要抢晴插秧。机插田块要提高耕整地质量,移栽前田块要沉实,做到适时早插、力求浅插,适当增加密度,可选用25厘米行距的插秧机或30厘米行距的插秧机,株距10cm左右。机插秧龄一般不超过25天、叶龄3叶1心至4叶1心,避免秧龄过大引起缓苗期延长或栽后分蘖减少,手插或抛栽的秧龄可适当延长;早稻亩栽插2.0万—2.2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种苗,常规稻每穴5—6粒种苗,确保亩基本苗数分别达到5—6万和10—12万。稻稻油三熟制地区或延迟栽插的早稻,本田营养生长期短,移栽时要增加栽插密度,确保基本苗数。
4、优化肥水,调优群体。
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早施分蘖肥,促进低位分蘖发生,一般在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4—5公斤。在抽穗前15天左右施用保花肥,合理确定氮肥、钾肥用量,一般亩施尿素3—5公斤、钾肥3—5公斤,对于前期长势偏弱群体,可在抽穗前30天左右施一次促花肥,促进大穗形成。水稻抽穗后看苗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注意做到“三不施”,即苗不黄不施,阴雨天不施,有病害不施。科学管水。做到薄水插秧,浅水返青,湿润促蘖。插秧时田间灌薄水1.5—2厘米,返青期田间水层保持2—3厘米,分蘖期浅水促进分蘖和早生快发;基本苗较多的田块,建议提早晒田控苗,促进大穗发育,提高茎蘖成穗率,促进大穗发育,构建高产稳产群体;幼穗分化期保持田间水层3—5厘米,如抽穗期遭遇高温,灌5—8厘米水缓解高温热害;抽穗扬花后应采取间歇灌溉方法,蜡熟期灌水要“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收割前5—7天断水。
5、防控病虫,适时收获。
密切关注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在喷好“送嫁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封行期和破口期施药防治,重点防控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早稻收获期间连续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较多,易出现高温逼熟、穗发芽和倒伏,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要及时组织收获,推广应用带秸秆粉碎装置的机械化联合收脱装备,提高收获效率,做到颗粒归仓。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0%变黄时及时收获。
集中育秧是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构建高产群体的重要措施,对于稳定南方地区早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南方早稻育秧工作正由南向北逐步展开,预计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春旱,阶段性寒潮天气时有发生。针对当前生产情况和气象特点,要突出“择优模式、精选良种、适期播种、精做样板、培育壮秧”的技术路径,全力做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打好苗情基础。
1、择优模式,备足秧田。
针对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间干旱和阶段寒潮影响,要做好库塘蓄水和春播生产用水调度,充分发挥规模化水稻育秧优点,因地制宜采用一体化集中育秧中心模式,或1个播种出苗车间+多个育秧点的“1+N”集中育秧模式(将播种好的秧盘叠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播种出苗车间出苗室内集中催芽、保温保湿出苗,再将针状出苗秧连盘提供到多个育秧点育秧)。播种出苗车间要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具备基质储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流水线播种等设施条件,一般可以辐射周边20—30公里。育秧点要选择排灌便利、运输方便、集中连片的田块,提倡采用大(中)棚育秧,提高抗逆能力、育秧水平和生产效率。育秧点以10—20亩为宜,按栽插方式留足秧田。机插秧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为1:80—1:100,抛栽秧田为1:30—1:40。
2、精选良种,配足秧盘。
根据茬口和种植模式,选择熟期适宜、苗期耐寒性好和抗稻瘟病的优质高产品种。机插条件下,常规早稻每亩大田备足种子4—5公斤,配足可叠7寸硬盘35—38张或9寸硬盘30张;杂交早稻每亩大田备足种子2.0—2.5公斤,配足7寸硬盘35张左右或9寸硬盘30张左右。抛秧条件下,每亩大田备足561孔秧盘50—60块或434孔秧盘65—70块。
3、备足苗土,适期播种。
根据播种基质类型备足营养土,使用专用育秧基质和旱地土(堆沤有机肥拌匀)。对基质育秧,根据产品说明使用基质,已添加水稻育秧所需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的基质不需额外添加。对旱地土育秧,要选择pH值在4.5—6.5的弱酸性土壤做营养土。土壤pH值大于6.5的土壤应在播种前20天用硫磺粉进行调酸,做好床土消毒和培肥工作。播前做好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合理确定播期,采用流水线播种,播种底土厚度一般控制在2.2—2.5厘米,覆土厚度控制在0.3—0.6厘米,出苗室叠盘出苗。
4、精做秧板,运秧摆盘。
水稻种子在出苗室放置48—72小时、芽长0.5—1.0厘米时即可顶土出苗,用叉车将芽苗连盘搬运至育秧点摆盘。早稻育秧期间外界温度低,可摆放在大棚里或在秧田秧板上搭拱棚保温育秧。秧板板面高低落差不超过1厘米,需提前做好并适当晾晒,沉实床面摆苗,摆盘时注意飞边重叠、摆放整齐,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防止失水死苗。
5、加强管理,培育壮秧。
育秧棚内温度尽量控制在20℃—25℃,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0℃。温度低时注意密封保温,温度高时及时揭膜,注意通风降温炼苗,防止高温烧苗,机插前要注意提前3—5天通风练苗,避免栽插后发生死苗。如早晚叶尖吐水水珠小,午间新叶卷曲、盘土发白,要在早晨浇水、一次浇足;秧田育秧以灌平沟水为主,正常情况下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如晴天中午秧苗卷叶,要灌薄水护苗(水不上盘面),防止秧苗青枯,雨天放干秧沟水,忌长期深水灌溉造成烂根烂秧。一般在3.0—3.5叶、苗高12—15厘米、秧龄25—30天时移栽;移栽前2—3天施“送嫁肥”,每亩苗床用尿素4—5公斤兑水喷施并进行药剂防治,确保带药移栽。
1、优选良种,适时播种。
根据各地生态条件、移栽方式等,选择优质高产、广适抗逆、熟期适宜的早稻品种。播种前做好晒种、选种、浸种、消毒、催芽,防止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发生,确保芽齐芽壮。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要抓住“冷尾暖头”,避开阴雨天气抢时播种;长江中下游早稻力争在3月中下旬完成播种。有条件的地方提倡采用工厂化规模育秧方式,采用大(中)棚、薄膜覆盖等方式开展保温育秧。
2、科学调控,培育壮秧。
育秧期间如遇“倒春寒”天气,要注意保温设施完好,及时以水调温,保持田间温度,防止烂秧死苗。华南地区已播秧田要加强防寒工作,根据秧苗长势和种植茬口进行分类管理,促进秧苗健壮生长。未盖地膜的要及时补盖地膜,采取“夜灌日排”“晴排雨灌”等科学排灌方式,调节秧田水热状况,有效防止出现烂种、烂秧。如遇持续高温天气(膜内温度≥32℃),要及时揭膜通风,防止高温烧苗;如遇春季突然升温、膜内温度迅速升高接近35℃、秧苗出现叶片卷曲发黄等高温胁迫症状时,需及时通风降温。1叶1心期要适温保湿促壮苗,注意防止绵腐病、立枯病等发生。2叶1心期开始通风炼苗,施肥促蘖。炼苗时需逐步揭膜,坚持“两头开门,前后开窗,一边揭开,日揭夜盖,最后全揭”原则,通风时先灌水,防止生理失水造成死苗。移栽前3—5天打好“送嫁药”,选用合适药剂喷施,预防螟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未采用育秧专用基质的秧田可在移栽前3—5天根据秧苗生长情况,亩施4—5公斤尿素“送嫁肥”,施后加淋一次清水。长势偏弱的秧苗,要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生长。
3、分类指导,适时移栽。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时要抢晴插秧。机插田块要提高耕整地质量,移栽前田块要沉实,做到适时早插、力求浅插,适当增加密度,可选用25厘米行距的插秧机或30厘米行距的插秧机,株距10cm左右。机插秧龄一般不超过25天、叶龄3叶1心至4叶1心,避免秧龄过大引起缓苗期延长或栽后分蘖减少,手插或抛栽的秧龄可适当延长;早稻亩栽插2.0万—2.2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种苗,常规稻每穴5—6粒种苗,确保亩基本苗数分别达到5—6万和10—12万。稻稻油三熟制地区或延迟栽插的早稻,本田营养生长期短,移栽时要增加栽插密度,确保基本苗数。
4、优化肥水,调优群体。
合理施肥。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要早施分蘖肥,促进低位分蘖发生,一般在移栽后5—7天亩施尿素4—5公斤。在抽穗前15天左右施用保花肥,合理确定氮肥、钾肥用量,一般亩施尿素3—5公斤、钾肥3—5公斤,对于前期长势偏弱群体,可在抽穗前30天左右施一次促花肥,促进大穗形成。水稻抽穗后看苗补施粒肥,一般亩施尿素1—2公斤或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注意做到“三不施”,即苗不黄不施,阴雨天不施,有病害不施。科学管水。做到薄水插秧,浅水返青,湿润促蘖。插秧时田间灌薄水1.5—2厘米,返青期田间水层保持2—3厘米,分蘖期浅水促进分蘖和早生快发;基本苗较多的田块,建议提早晒田控苗,促进大穗发育,提高茎蘖成穗率,促进大穗发育,构建高产稳产群体;幼穗分化期保持田间水层3—5厘米,如抽穗期遭遇高温,灌5—8厘米水缓解高温热害;抽穗扬花后应采取间歇灌溉方法,蜡熟期灌水要“干干湿湿”,以干为主,收割前5—7天断水。
5、防控病虫,适时收获。
密切关注植保部门预测预报,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控。在喷好“送嫁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封行期和破口期施药防治,重点防控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早稻收获期间连续高温、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较多,易出现高温逼熟、穗发芽和倒伏,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要及时组织收获,推广应用带秸秆粉碎装置的机械化联合收脱装备,提高收获效率,做到颗粒归仓。一般在齐穗后25天左右,全穗失去绿色、颖壳90%变黄时及时收获。
集中育秧是提高水稻秧苗素质、构建高产群体的重要措施,对于稳定南方地区早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南方早稻育秧工作正由南向北逐步展开,预计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春旱,阶段性寒潮天气时有发生。针对当前生产情况和气象特点,要突出“择优模式、精选良种、适期播种、精做样板、培育壮秧”的技术路径,全力做好南方早稻集中育秧,打好苗情基础。
1、择优模式,备足秧田。
针对南方早稻播种育秧期间干旱和阶段寒潮影响,要做好库塘蓄水和春播生产用水调度,充分发挥规模化水稻育秧优点,因地制宜采用一体化集中育秧中心模式,或1个播种出苗车间+多个育秧点的“1+N”集中育秧模式(将播种好的秧盘叠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播种出苗车间出苗室内集中催芽、保温保湿出苗,再将针状出苗秧连盘提供到多个育秧点育秧)。播种出苗车间要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具备基质储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流水线播种等设施条件,一般可以辐射周边20—30公里。育秧点要选择排灌便利、运输方便、集中连片的田块,提倡采用大(中)棚育秧,提高抗逆能力、育秧水平和生产效率。育秧点以10—20亩为宜,按栽插方式留足秧田。机插秧秧田面积与大田面积比例为1:80—1:100,抛栽秧田为1:30—1:40。
2、精选良种,配足秧盘。
根据茬口和种植模式,选择熟期适宜、苗期耐寒性好和抗稻瘟病的优质高产品种。机插条件下,常规早稻每亩大田备足种子4—5公斤,配足可叠7寸硬盘35—38张或9寸硬盘30张;杂交早稻每亩大田备足种子2.0—2.5公斤,配足7寸硬盘35张左右或9寸硬盘30张左右。抛秧条件下,每亩大田备足561孔秧盘50—60块或434孔秧盘65—70块。
3、备足苗土,适期播种。
根据播种基质类型备足营养土,使用专用育秧基质和旱地土(堆沤有机肥拌匀)。对基质育秧,根据产品说明使用基质,已添加水稻育秧所需肥料和生长调节剂的基质不需额外添加。对旱地土育秧,要选择pH值在4.5—6.5的弱酸性土壤做营养土。土壤pH值大于6.5的土壤应在播种前20天用硫磺粉进行调酸,做好床土消毒和培肥工作。播前做好晒种、选种、消毒、浸种、催芽等,合理确定播期,采用流水线播种,播种底土厚度一般控制在2.2—2.5厘米,覆土厚度控制在0.3—0.6厘米,出苗室叠盘出苗。
4、精做秧板,运秧摆盘。
水稻种子在出苗室放置48—72小时、芽长0.5—1.0厘米时即可顶土出苗,用叉车将芽苗连盘搬运至育秧点摆盘。早稻育秧期间外界温度低,可摆放在大棚里或在秧田秧板上搭拱棚保温育秧。秧板板面高低落差不超过1厘米,需提前做好并适当晾晒,沉实床面摆苗,摆盘时注意飞边重叠、摆放整齐,盘底与床面紧密贴合,防止失水死苗。
5、加强管理,培育壮秧。
育秧棚内温度尽量控制在20℃—25℃,最高不超过30℃,最低不低于10℃。温度低时注意密封保温,温度高时及时揭膜,注意通风降温炼苗,防止高温烧苗,机插前要注意提前3—5天通风练苗,避免栽插后发生死苗。如早晚叶尖吐水水珠小,午间新叶卷曲、盘土发白,要在早晨浇水、一次浇足;秧田育秧以灌平沟水为主,正常情况下保持盘面湿润不发白;如晴天中午秧苗卷叶,要灌薄水护苗(水不上盘面),防止秧苗青枯,雨天放干秧沟水,忌长期深水灌溉造成烂根烂秧。一般在3.0—3.5叶、苗高12—15厘米、秧龄25—30天时移栽;移栽前2—3天施“送嫁肥”,每亩苗床用尿素4—5公斤兑水喷施并进行药剂防治,确保带药移栽。